文章来源:民生观察
2019年到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57名储户在当地某银行营业厅购买了“业务员”推荐的理财后,损失了1180万元本金。储户称,这些人员长期在银行大厅活动,身着银行同款制服的业务员,在银行营业厅设立摊位,以“帮忙存钱、高息理财、赠送礼品等为由吸引储户,购买理财产品。理财到期后,储户们发现本金和利息无法提取。事后,他们才得知,接待他们的三名“业务员”并非银行工作人员。监管部门回复说“没证据证明这几人以银行名义办事,产品也和银行没关系”。截至2025年10月,受害者仍在等待资金追回与责任认定。引发热议。公众普遍质疑:在银行物理空间内发生的交易,是否应视为银行默许或构成事实信用背书?网友评论:银行利用“安全信任光环”在营业场所任由第三方设立摊位招揽生意,却以“非员工行为”切割责任;最需技术保护的老年群体因举证能力薄弱沦为维权链底端,暴露出金融机构场所监管与消费者保护的制度性断裂。银行营业场所的安全和规范,银行责无旁贷,银行应该守土有责。而当地的监管部门,身位更应该坐正,坐在合规这边,坐在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这边。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超32万亿元,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但“厅堂诈骗”仍屡禁不止此类事件频发。
2021年,郑州朱先生的妻子在光大银行纬二路支行营业大厅,接过客户经理席薇递来的理财协议,看到鲜红的银行印章后,放心地将855万元转入了席薇指定的账户。一年后理财到期,钱却迟迟未返还,这时她才发现席薇被抓了,公章是假的,更离谱的是,银行支行竟已悄然注销。
2025年8月,三亚的一家银行就因为允许外人在银行内从事保险销售,被罚款25万元。
2018年8月19日,刘某某去农行某支行红旗街分理处购买理财产品,她计算卡中累计资金为142万元,就又向该卡存入8万元凑足150万元,委托张某某购买同额理财产品。但此时,卡内实际余额仅剩108.01万元,原来,其余42万元均已被张某某在此之前分多次支取,挥霍于赌博和消费之中。
男子称老人在银行柜台办理存钱业务,被银行勾结保险公司忽悠误导,10万存款9万变成了理财保险,现场女子理直气壮拍桌子怒吼:我就是保险公司的,就不退钱!
工商银行(下称“工行”)建平支行,该行原客户经理张璐以办理理财产品为由在支行大厅内,于2015年分两次共计诈骗辽宁建平县农民马某某350万元。
事件起因
2019-2020年,山西吕梁柳林县某银行营业厅内,杨娜等三名非银行人员身着银行同款制服,设立摊位,以“高息理财”,赠品和ETC办理等为由吸引储户。直接操控储户手机,通过银行APP将资金转账至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附言标注“认购理财产品”。57名受害者平均年龄超60岁,总损失1180万元。2020年理财到期无法兑付,储户追讨时被告知非银行员工。截至2025年10月未退赔。老人们找监管部门举报,结果回复说“没证据证明这几人以银行名义办事,产品也和银行没关系”。
想告银行吧,更难!法律专家说可以告银行没尽到看管义务,但老人们拿不出证据——当时没录音录像,银行的监控和考勤记录又攥在自己手里,单凭“他们穿工服”的口述,根本不顶用。
他们想不通:“我明明是去银行存钱,被穿工服的人骗了,银行怎么就能不管呢?” 这养老钱被骗的窟窿,到底谁来补啊?
法律专家表示,银行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取决于银行未尽审慎经营义务是否与储户的损失存在因果关系。储户们可以“安全保障义务侵权”为由起诉银行,但他们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局面。
网友评论
@luozh918:在银行营业厅内和银行职员的外衣,不说银行是同伙,已经很“委屈”银行了。
珍惜当今:这个事件中不可否认如果没有银行的默认行为,这些非银行人员也不会出现在银行里面。而对于普通储户来说他们或许无法分别银行工作人员和非工作人员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很容易产生混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要求银行承担赔偿责任,这个就要取决于银行其未尽审慎经营义务与储户损失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wolfart:在银行里面操作这堪比缅甸电诈更让人防不胜防。
@去海边吧2023:银行就是帮凶。
@江南野渔:让骗子进入银行,银行有连带责任。
@石榴花花爱你呀:这种情况肯定可以连带银行一起提告的。
@生活多美好是个小疯子:事实证明钱存银行里也不安全。
@聂步龙崎:地点在银行营业厅里那肯定有连带责任啊。
@陆锡鑫:在银行营业厅由“业务员”帮忙“存钱”、买理财。出事后知道接待他们的三名“业务员”并非银行工作人员。……这有点像听天书。
@招积食神_314:能够在银行营业厅销售业务的,绝不是一般人,绝对和某些人同流合污,银行应该全部赔付。
@路易50:营业厅基本等同于诈骗场所,客户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才可以进入,不然后果如何可以想象的到。
喊我侯总:三名非银行人员身着银行同款制服,长期在营业厅内设摊服务,以“银行内部高息理财”、赠送礼品、办理ETC等名义吸引储户。诈骗就发生在银行营业厅,骗子利用银行环境伪装身份,银行既没有驱离也没有提供警示。大额转账,此时也没有监控异常转账等风险预警。以前银行随便取个钱开个卡问这问那,还时不时要开派出所证明,甚至证明你是你,你爸是你爸,但是,碰上真诈骗就一路绿灯,什么也不在乎了,这可真是特色。银行没有责任?这得罪加一等吧?
@无涯436:这是银行推出来挡枪的吧。
@江湖过客8765:这种情况银行就要担责 这不是欲盖弥彰的欺骗老年人不懂嘛 再说你银行为啥允许其他理财公司人员在你大厅里公然销售 没有利益关联怎么可能。
@星星点灯你我他么:为什么这种理财在银行卖,既然银行提供了场所,就该承担责任吧。
@民记老王:见过坑的,没见过在银行里光明正大坑老人养老钱的!57位长辈把“救命钱”交出去,等来的却是“假职员+高风险理财”套餐,5年追不回钱太扎心了。建议银行把“非工作人员禁推销”焊在大厅,也提醒爸妈:钱袋子要攥紧,陌生操作别轻信!
袁者之:银行大厅内的理财陷阱,银行岂能一推了之?以下三个关键点必须要追问的。
1、为何非银行人员能长期驻点?
2、银行APP转账为何未触发风险提示?
3、营业场所的监管责任何在?
这事已经不止是诈骗的问题了,也有银行风控体系的漏洞。根据《商业银行网点管理办法》,营业场所应实行全区域监控与人员身份核验。而“理财飞单”往往利用中老年人对银行的天然信任,突破这些防线,是有在场所公信力+数字操作壁垒。银行不能以“非员工行为”推责。当交易在柜台视线范围内完成,通过银行官方APP操作,营业厅已构成事实上的信用背书。建议受害储户重点固定两项证据:大厅监控影像、银行APP操作流水,这将成为追究银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关键。养老钱容不得丝毫闪失。除了依法维权,更需推动银保监会强化“厅堂管理责任制”,谁开放场所,谁承担主责。只有让金融机构真正绷紧风控之弦,才能守住百姓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财紫薇 :57名储户上千万元养老钱血本无归这一事件令人痛心。
这些受害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对银行场景存在过度信任,容易被“高收益”诱饵吸引,且缺乏金融知识和分辨能力,轻易地将手机交给陌生人操作,没有对所谓的“理财产品”进行充分了解和核实,这是导致他们受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监管部门调查认为涉案三人并非银行员工,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以银行名义开展活动,但三人长期在银行营业厅内活动,穿着类似银行制服,还能使用银行APP为储户转账,这表明银行在营业场所管理、人员识别等方面存在明显漏洞,未能有效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储户们认为银行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法律专家表示,储户面临举证难的问题,因为监控录像、现场资料等关键证据都在银行手里,这使得储户在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困难重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储户的合法权益。
-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 灵魂之谜|中华文化|治国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