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民生观察
近日,广西防城港的“亮证姐”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起简单的会车纠纷演化成全国关注的公共舆论事件,背后是大众对特权思想与公权力滥用的担忧。广西“奔驰女司机亮证”事件不是孤立新闻,而是中共长期社会治理失灵的集中表现,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她不一定有权,但她知道怎样把权力的影子用得像样。”
33岁的李先生7月22日在广西防城港市一条乡村小道与一辆奔驰车会车时,驾驶奔驰车的28岁侯姓女子出示带有“行政执法”字样证件逼男子让路,一名与女子同车男子甚至当面说出李先生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讯息。李先生事后向多个部门反映没有结果,于将相关影片发至网络,引发广大网友关注,播放量超过千万。
“亮证姐”事件发酵后,当地民警在7月31日连夜上门到当事网友家中施压,要求他删除视频、向“亮证姐”道歉!明明是“亮证姐” 霸道至极,要求当事网友回避、让路,还非法获得公民信息。对此,民警不闻不问,反而却施压曝光此事的网友向“亮证姐”道歉。大家追问“亮证姐”的身份,警方竟然表示“会视情况公布”。李先生迫于警方压力,删除影片后又打码重发,再度引发关注。李先生认为,自己一直在外地生活,对方仅凭车牌就知道他的个人信息,怀疑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事件在网络传播中迅速被赋予“特权阶层”“滥用职权”“官本位思维”标签,以下几个标签推动其成为全民关注:“行政执法证”+“豪车”:激发社会对权力与阶层不平等的敏感反应;“能报出对方姓名住址”:引发对政府内部信息泄露机制的高度警惕;“警察上门删帖”:被视为涉嫌打压“舆论监督”,舆情由怨怒转向质疑体制公信力。本次事件虽由“地方风波”引发,但因回应迟缓、处理模糊、个体信息披露不慎,形成“滚雪球”效应,最终演变为对“公权力边界模糊”的全民问责。
在事情闹大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8月3日通报,称女子是名民企员工,非公职人员。女子所亮证件是其黎姓丈夫放在车上个人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亮证就是为了吓唬李男,逼其让路。女子丈夫黎男为防城港市上思县某镇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
防城港的详细通报,无法令舆论完全信服。个中原因,在解释之余,令公众对此事有开脱责任之感,从网络舆论反馈来看,这个通报结果,显然并不算是成功的。奔驰车是二手的,亮证件的女司机侯某某是民营企业员工,证件是其老公遗留在车上的。李某某的个人信息是侯某某的父亲侯某海因为认识而提供的。侯某某带警察上门要求删帖不违规,李某某去派出所报警,民警说属于一般纠纷不管没问题。公安局工作人员挂媒体电话是因为业务不熟。原来,整件事情就是“虚惊一场”。种种“巧合”和“不违规”,引发舆论热议。
多数网民评论指出,即使女司机非公职人员,其“敢于亮证+自信威吓”行为,本质源自她对体制资源的“熟练掌控与自信使用”。一句话总结网友心理:“你不一定是官,但你会当官的那一套。”。而派出所警察上门要求举报人删帖道歉的行为,不仅未平息争议,反而让公众产生“真有权力背景,否则哪来底气?”“删帖比处理还快,这就是地方治理的第一反应?”公众逐渐对地方治理的正义性产生怀疑,尤其在涉及普通人与“体制边缘人”冲突时,普遍感受到不平等执法倾向。
“亮证姐”这一系列“霸气侧漏”的行为背后,不只是炫耀特权的问题,还隐藏着滥用公职权力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大问题。在双方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一方突然报出另一方的个人信息,换着谁也会感到恐惧。“亮证姐”此举不但对当事网友形成了威慑,也让所有人恐惧不已。“亮证姐”事件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一个所谓的普通人(官方回应称“亮证姐”并非公职人员)仅凭一个车牌号,就迅速调出对方的信息。大数据被权力系统牢牢掌控,在没有足够监督的前提下,它本身就成为了统治的利器,从这一角度来说,政府权力已不仅是扩张,更是借由技术手段,向“极端集中”和“极端强化”持续演进。
在各社交平台,网民纷纷热议。微博上的热门评论说“不是因为她开奔驰我们才愤怒,是因为她敢亮证还能报住址,我们才怕。”在知乎,热门评论说“她是不是公务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代表了一个熟人社会中对权力的认知。”在抖音,“车不是问题,证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为什么知道我家住哪?”在微信,“广西这件事是中国小镇权力结构的真实缩影:家庭式染权,公私界限模糊。”
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著名舆情分析专家燕志华表示“通报虽然在事实的层面对于事件进行了调查还原,但是在价值的层面,试图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打太极姿态,高举轻放,自罚三杯。这导致的后果是,即便人们心里认为通报就是事实,但是官方的态度和价值观更让人不满。”“权力行为合法合理,但是不合情,本身就是巨大风险,因为舆情是情感情绪的产物,不合情就是风险。很多网络舆情的爆发,是和地方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防城港的这个事件,反倒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那就是一个街头的偶发事件,如果不能公正公平地进行处理,那往往遭遇流量的反噬。”
作者项栋梁在其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文章《防城港亮证女事件通报回避了五大问题,急需提级调查》,文章说,看通报不仅要看它说了什么,还要看它没说什么。假如防城港这份通报内容全是真的,那它就暴露了更多的问题:第一,亮证女侯某某涉嫌违法犯罪,为什么没有处理?第二,侯某某丈夫所处消防支队的管理责任为什么没有追究?第三,江山边境派出所明显拉偏架的做法为何没有追责?第四,平头哥该不该拘留怎么没有定论?第五,12345平台和公安机关踢皮球为何没有追责?
项栋梁的文章说,以上虽然是防城港官方通报存在的五个不同问题,但背后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疑问:奔驰亮证女侯某某到底有什么背景,让她敢于如此嚣张跋扈,让防城港的公安部门和12345平台对她另眼相待,以至于让防城港的市领导亲身出面调解?这只怕不是其丈夫一个二级消防士官所具备的能量。因此,基本常识公众号认为,此事仍存在较多疑点与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且与防城港市政府牵涉太深,应当由广西自治区提级调查,再发一份通报回应公众对打击公职人员滥用特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
作者褚朝新在其微信公众号“衣者朝新”发表文章《若人人都不做“省油的灯”,世道会太平很多》,文章说,广西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网上新出现了一种愚蠢或者说是居心叵测的声音,那就是认为事件中的男司机“不是省油的灯”。说这种声音愚蠢,是因为确实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懦弱无能,面对亮证女这样的人会逆来顺受选择忍让。亮证女之所以敢在错车这种普通寻常的生活场景里亮证,多半就是因为过去亮证吓退过其他人,有过成功吓退人的先例与经验。坏人,往往是所谓的好人惯出来的。这些好人,其实不是真好人,只是懦弱与无能。
褚朝新的文章说,很多人意识不到亮证行为的恶劣程度,是因为他们骨子里跪得太久了,一看到象征权力的证就害怕,就无原则退让。他们心想,人家都亮证了你还不服,你又不是官,不是官而不服从象征权力的证,那你多半是刁民和刺头。奴才的眼里,只有三种人,那就是主子、刁民与自己。社会节节败退至此,多半就是因为我们过去面对失范的权力时没有据理力争,多半就是因为我们遇到仗势欺人的恶势力时选择了忍让,一日日的退让容忍,他们终于在村道上错车时也敢掏出行政执法证来恐吓我们了。
作者有竹不倒在其微信公众号“竹不倒”发表文章《如果人们不信,那就必须拿出证据!》,文章说,奔驰女亮证的事情,后续已经出来了。1,她亮的“证件”是假的;2,她不是公职人员;3,她是私家车主的亲戚的亲戚,所以正好认识私家车主的车。只能说,好离谱的剧情,这要是搁在电视剧里,一定是部烂剧。因为哪怕演员的演技再怎么给力,剧情过于扯淡,有屁用?你问我信不信,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是他亲戚的亲戚”,好家伙,这理由得多大的脑洞才能想得出来,简直比《红楼梦》里的“贾府亲戚”还要更神奇。
有竹不倒的文章说,西方法学家霍姆斯说过一句话,“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被看见。”而我们也应该提一句,“官方回应,不仅是给出一个回应,它更要让人们信服。”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不信,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简单:拿出证据,说服他们。否则,这么扯淡的理由,你为什么觉得人们会信?而人们若是不信,回应的意义又在哪里?官方的回应,一方面是对问题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对公信力的延续。而不是一纸敷衍,无论内容多么浮夸,丢出来就完事。
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孙旭阳在其微信公众号“卖杏花”发表文章《许倬云不懂中国人的“五服”》,文章说,“差序格局”空前地媚权拜势,体制内人士更能调配权力资源,商人群体则以金钱批发或零购权力,这两种人就会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配得感。一个“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在某镇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消防队伍改制前后,此人的衔级和官场“差序格局”情况,才是破题的要害。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个民营汽车配件公司的员工拿着丈夫的执法证恐吓良民,居然连行政拘留都舍不得开给她,也正好解释了她的安全感、获得感和配得感何以如此强大。严惩她和丈夫并不难,但那张执法证的神力也会随之减损,让同志们下一次在街面和路边亮证前心生踌躇,长期以往,官将不官。要是做官不能欺负老百姓,那做官还有什么意思呢?
孙旭阳的文章说,就在犹豫要不要评这事儿之时,传来消息,许倬云老先生去世了。他的人生经历很值得尊敬,以残躯辗转于乱世求学求生,最后卓有成就。然而,就看到的他的思维和观点,却非常糟糕。至少,我不认为他能解答一下中国权力体系下的“五服”与“亮证”之惑。一个对现实漠然和温吞的历史学家,很可能没研究好历史。这也是很多中国文史哲大家的通病——他们已经无力与历史原料短兵相接。他们更习惯于高台教化,凌空蹈虚,以万古、以江河来隐喻赤裸裸血淋淋的历史,滥施温情与理解,为这国一层层蒙上玫瑰色的罩纱。

-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 灵魂之谜|中华文化|治国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