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式厚:中国降息或不降息,不是个问题

时间8月1日凌晨,美联储宣布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目标区间下调至2.00%-2.25%,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时隔10年后的首次降息,标志着美联储从2015年启动的货币紧缩政策正式结束。

美联储政策从三年前的“渐进加息”到今年年初的“暂停加息”、“保持耐心”,再到近期的“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的立场”,有川普因素(即川普多次批评美联储加息太早、太多,主张大幅降息),有市场因素,但主要是市场因素,是为了预防经济和通胀的潜在下行风险,为经济未来面临的负面冲击提供“缓冲”。

此前,已有多国宣布降息:

今年5月8日,新西兰联储开始降息25个基点至1.5%的水平。这是该国自2016年11月来的首次降息,并创下其有史以来的最低基准利率。这一举措也被部分人视作是打响全球降息潮的第一枪。

在新西兰降息的同一周内,马来西亚央行将隔夜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菲律宾央行把关键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为2016年以来首次降息。

6月4日,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1.25%,为历史最低水平,此次降息是澳洲联储2016年8月来首次降息。

6月6日,印度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5.75%,为年内的第三次降息。

7月18日,韩国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这是韩国央行时隔3年以来,首次下调基准利率。

7月26日,俄罗斯中央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7.25%,这也是一年来的最低水平。

7月还有印尼央行、南非央行、乌克兰央行、土耳其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

另外,当地时间7月25日,欧洲中央银行也召开会议,预期关键利率至少到2020年上半年将“保持或低于当前水平”。这是自2017年6月以来,欧洲央行首次在货币政策声明中明确释放可能降息的信号。分析机构预计,欧洲央行将在9月份降息10到20个基点,同时将重启量化宽松措施。

面对全球汹涌而来的降息大潮,也是世界范围的一轮宽松周期,国内外市场非常关注中国央行是否会跟进。

基本判断是,在其他国家纷纷降息的大背景下,有足够的理由和动机这样做。

7月12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央行还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机制的变化,在统筹平衡好内外均衡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重点要根据的经济增长、价格形势变化,及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水平合理稳定。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可以说接近黄金水平,即舒适水平。

这种有点“文艺范”的表述,正好透露出与其本意不同的信息: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并不在他们手里。他们能做的,不是解读复杂的经济数据、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而是证明当前政策(无论是什么样的政策)是最好的,但政策说变就变,他们也会找出同样“充分”的理由。

7月30日中共政治局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透露出几个重要信号。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此说法是第一次出现。二是重提“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不再提“结构性去杠杆”,说明多方面不“稳”。三是“稳就业”中的“就业比较充分”,“比较”的含义应该是不如以前,而且情况严重。四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说明两点:增加制造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增加就业;经济形势困难(经济困难的时候就想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共政策的特点之一)。

从这些迹象看,中国降息以刺激经济是必然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实施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在不停地“放水”)就要转向宽松(其实是更宽松),但表面上的措辞仍可能是“稳健”。

从中美贸易战的角度看,降息也有利于中共所坚持的对抗策略。如果美国降息而中国不降息,美元贬值而人民币不贬值,不利于中国的出口。

但降息也带来另外的问题。一是不利于“稳预期”,降息就等于明确告诉全世界,中国经济形势不好(按川普的说法,是“二十七年来最糟糕的”)。二是增加外汇出逃的压力,对中共赖以维持其形象的外汇储备构成直接威胁。三是推升进口产品(如能源、农产品等)的价格,增加通胀压力。四是降低储蓄意愿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中共的经济制度是以管控为核心的国家资本主义,这本身是一条错误的道路,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他们没有勇气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也没有决心实施真正的市场经济,更没有耐心让正确的方法逐渐发挥作用,只能是病急乱投医,用看似市场机制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实质是赌博式的政治决策。

与前述十三个央行的降息不同,中国央行的降息与其所必需的专业性、独立性无关,而是政治的需要。

中国央行降息的时间应该不远了。

公民:吕式厚

2019年8月1日

中国公民运动网特稿

来源:中国公民运动, 文章转自网络,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